KKBOX 執行長林冠群:「唱片界能否代表音樂界?我們其實不必拯救音樂產業。」一語點出音樂產業的趨勢,音樂串流平台正在延燒,唱片市場衰微已成事實,唱片業抵制盜版、免付費音樂串流平台,聲稱扼殺音樂產業。然而林冠群認為,音樂串流並未造成音樂產業的蕭條,若將演唱會及其他新興服務加 入收益計算,音樂產業反而正在成長。
音樂產業當前的危機
音樂產業當前面臨的問題,在於數位音樂的取得,讓消費者不再願意付費購買音樂,所以不能賣音樂,而是要轉型賣免費音樂的存取服務,才能和盜版競爭。 其實綜觀近年全球各地音樂界生態,唱片歌手最直接販售方式已從實體唱片改為演唱會,小至百人展演空間或地下酒吧,大至萬人巡迴演唱會,不僅能最直接和歌迷接觸,演唱會也儼然成為台灣消費者最能接受的娛樂型態之一。
只是向來演唱會的市場和收入都未被納入唱片業收入,因為演唱會收入由藝人所屬的經紀公司賺取,不計入唱片產業。[1] 然而由此可見,音樂產業並未式微,人們並沒有從此不聽音樂,只是管道已經改變。
音樂串流的興起
隨著智慧型手機普及,網路連線速率提升,低價雲端儲存空間發展,音樂串流服務已迅速崛起,儼然成為現今閱聽者消費的最直觀管道。根據天下雜誌調查,截至 2014 年 3 月只有 4% 至 5% 的英美音樂消費者是音樂串流服務的訂戶,但專家指出,只要富有國家的訂戶超過 10%,就能改變唱片產業的命運。音樂產業,正在經歷繼 1990 年代末文件共享網站 (mp3 下載)、2001 年 ipod 正版付費音樂後的第三波改革浪潮。
2014 年上半年,網路巨頭們開始實質性地進入串流媒體音樂市場。蘋果以 30 億美元收購 Beats 的動作中,串流媒體音樂服務 Beats Music 是收購的重要資產;Amazon 也在不久前,把串流媒體音樂服務 Prime Music 加入了自己的 Prime 會員計劃;而在 Google 收購串流媒體音樂應用 Songza 後,YouTube 的串流媒體音樂服務 YouTube Music Key 也即將上線;又 Twitter 計劃收購一家串流媒體音樂服務商,也不再是秘密。
音樂串流服務已成為網路投資新興黃金地段,從 2009 年至今,數位音樂服務的私下交易投資額超過 10 億美元,全球線上串流音樂服務 Spotify 於 2014 年 5 月宣布,平台上的付費用戶數已經突破 1,000 萬人,活躍用戶數也多達 4,000 萬人;同時,Deezer 也擁有 500 萬用戶、Beats Music 有 10 萬用戶,而 Rhapsody 則有 170 萬用戶。音樂界知道,在 CD 走入歷史之後,他們還是有辦法靠歌曲獲利。
音樂串流服務的獲利模式
串流的經濟與過去的音樂型式相當不同。 歌曲播放之時,隨選串流服務會支付約 0.03 毛給唱片廠牌,線上電台服務的價格還更低,不過,消費者可能會播放他們喜歡的歌曲數十、甚至數百次。Spotify 宣稱將近 70% 的收入,包含廣告和付費會員,都用來支付給版權擁有者(包括音樂人、唱片公司、出版商和表演權益協會)。
待注意的是目前制度尚未完整,對創作者而言,音樂串流的獲利模式的確不如購買唱片或從 iTunes 下載一般明確,對全球獨立音樂市場的威脅正日益上升: 如日前 YouTube 公布的新版音樂串流服務條約即因獲利分配不平等,造成多國獨立音樂組織抵制。
音樂串流成未來趨勢
在現代消費者網路普及、依賴性使用習慣下,用戶端已走出未來的路,音樂串流媒體無疑已成為未來音樂產業趨勢。然而隨著用戶規模線性增長的版權費用、付費用戶的獲取難度,及獲利分配比重問題,串流服務平台還需有待時日發展得更完善。使閱聽用戶更方便的取得並享受音樂,正是助長音樂產業發展的一大利器,我們靜待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