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jrentertainmentpro

【個人專題 第二章】JIRO 偉健 / 我的舞台,我有本事自己給。


 

正正是在於其他人都在瘋而我也遇到不尋常事情的時候,

“我是正常的” - 這件事其實很不正常。

 

在馬來西亞裡,只要談起音樂相關工作,大家常會把 “大馬做音樂不能成為正業” 句子形容現在的市場生態。有趣的是,偏偏就是有少數人群正在以獨立音樂的模式經營自己的音樂事業,默默推廣知識產業,用僅有限的團隊結合小小的力量去支撐整個音樂演出。

在社交平台上大家對他的認識只停留在“歌手”的身份,卻忽略了他在工作領域上也有不一樣的身份,是“演出製作人” 同時也是 “藝人經紀” 以及 “舞蹈老師”。出道十年之餘,創立音樂品牌三年的時間,在大家的眼皮下奉獻了他的青春,以及對演藝事業的熱情。從懵懂到開竅,他的內心世界隨著歷程日益開闊,無法在熒幕上呈現,但能藉由文字閱讀,一起進入 JIRO 偉健 內心的自己。

做自己認為對的事,做就對了。

在大家對你的印象 可能是透過社交平台單純看見關於你演出的宣傳,也許可能在一個機緣之下參與過你的活動不等。對於未發片先辦音樂會的出發點,面對一些外在的負面評語和看法,你會是怎麼去面對和消化?

他的答案是毫不猶豫的:

「其實對我而言,覺得最珍貴的地方是在於在外人眼裡一路看見你的成長,那過程才是最無價的,沒有人開始就是完美和順遂的。我不是為了圓夢而實踐這一切,所以我很清楚我自己的方向和目標是什麼。至於負面的評語,感到難過是難免的,但我沒有辦法去要求每個人都要喜歡我,然而我也沒有辦法去迎合他人嘴巴,做他們想要的那個我。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我覺得保持堅定是最重要的。」

人生幾經收斂,才知道情感不張揚是最飽滿

睽違四年,企劃發行個人首張個人專輯《I aM》,很大陣仗,音樂人小林良久好幾次在對話裡說,他要JIRO 偉健站出來的時候呈現不同面向的一個他,「市場喜歡飆高音,但裡面的情感往往是空的。」他也點頭認同,在迷信高音的流行樂界,他以中低音溫柔突破。JIRO 偉健一開場就篤定地說,「我要做以聲音說故事的歌手。」

要說故事,情感必須張弛有度。「這樣譬喻好了,」他捧起手邊水杯輕柔地說,「收斂情感的練習,就像一杯倒滿的水,」他的手輕撫水面,「如何維持滿載卻不灑出來,很難,卻是這張專輯掌握的情緒表現。」唱一首歌,必以情感入戲 ,聽他說話短短兩三句,有時錯覺像在聽他唱歌。

一首歌不是唯有飆高音才聽得出精彩,人生亦如是,有高也有低。蟄伏低迴的,往往更顯生命立體與豐盛。他很感謝身邊一群愛唱歌的好夥伴們做他聲音的導演,帶著他發掘歌聲的多種層次與故事,也走入人生另一境界,不須張揚,卻能飽滿。

J式的奇妙正能量

他特別仔細回想發言脈絡,「其實是對名人受網路霸凌自殺的新聞很感慨,」偉健自覺有責任發聲,「網路上的人該更注意自己言論,但我也希望大家別把網上的負評看得太重。」

收到一些網友們來信傾訴,偉健說他更能同理,常把歌迷朋友鼓勵他的話回饋出去:「別因為那些負評,而忘記一直支持鼓勵你的朋友,你應該在意的是那些值得在意的人啊。」

「所以,」偉健假裝正色說道,「我們要保持正能量,有正能量,就會遇到很多開心事。」

一邊搞笑一邊把正面思考的價值帶給讀者,聽起來才不會太教條,那是偉健待人的溫柔。

「凡事都可以正面以待,」等待愛情也是,不要急、調整好自己就能發光。 多重身份,是好事 還是煩惱?

多重身份 就是閑不住

除了歌手的身份之外,同時也是品牌創辦人、演出製作人、藝人經紀、舞蹈老師。你是如何去把這一些身份給分配?會否曾有讓你在從中忙到喘不過氣的過程呢?

「大家可能有所不知,當歌手一直以來都不是我想要做的事情。幕前和幕後,我更喜歡做幕後的推手,因為推著他人成功後的成就感,是非常紮實的。不同的身份在我身上,忙是正常的,可能也因為自小家庭環境的影響讓我有著不喜歡原地踏步等待的習性。隨著時代的改變,現今已不再有等待伯樂獲得機會了。只有懂得如何經營自己的音樂品牌,才能夠讓你在這行業裡面維持下去。」

說完,他繼續沉思的想了一想...

「我常在說 這行業不會等你五年十年,藝人本身不自我進步 仍然還一貫常態作風的話,其實都會隨時面臨被淘汰的。」

做音樂,推動的是文化

最近看到公司正在積極打造 音樂文創系列 的企劃,推廣知識產業的概念,可以請你說出目前和未來有什麼企劃正在進行的嗎?

「目前我正在推出音樂文創系列的理念,結合海內外的音樂人們一起參與這一項企劃。它其實也算是屬於音樂教育性質,目的是讓大馬的所有朋友們有一個概念 音樂和看演出是沒有免費的,除了提升大馬演藝表演的素質,我們也希望大家可以更懂得尊重創作人或藝術工作者的創意和專業。帶動的過程除了製作出我們專業的演出製作給予音樂人們的演出平台,跨國演出合作之外,也會進行 Workshop 的模式走入大眾。不只是透過表演性質,也可以通過講座分享的模式去讓大家更深入探討這些課題。」

如果讓你給予一些秘訣,

你會怎麼樣去鼓勵正在努力打拼的藝術工作者們呢?

「第一 要相信直覺,我們的工作屬於創意產業,完全沒有像正規公司那樣有自己的 SOP 或流程表。第二 要保持對它的熱情,不可以懶和一丁點的怠慢。第三 要維持心裡的感動,不管哭笑都有保持,別被工作磨滅了自己的感動點。」

不貼標籤,感動更純粹

聊到不同音樂類型與各類風格打扮氣質迥異的樂迷時,偉健語重心長地提出了另一個現代社會普遍存在的現象:「隨著社群網絡的興起,『主題標籤』(Hashtag)與『標籤效應』(Labeling)*成了一個必須,尤其在大數據時代每個檔案在電子化 儲存的同時,都迫使我們貼許多的標籤去定義每項事物,好處是加快了我們的蒐尋,但隨之而來的可能是我們自己的喜好與身分識別也被這些定義與標籤給框架住了,最後反而被這些『標籤』牽著走。像是,讓線上音樂收聽器去引導、辨認、推薦我們喜愛歌曲、進而編制我的播放清單、告訴我什麼是『我的最愛』。又或是,當人人稱你為文青時,你是不是也有可能在言語、穿著或氣質上不自覺地朝著文青的方向走去?而失去了另外一種可能、另外一種喜好?」

JIRO 偉健開始回味從前沒有那麼多「貼標籤」的那段時期,欣賞音樂的樂趣:「我非常懷念從前逛唱片行的經驗,過去的年代對於音樂的類型沒有那麼多明確的分類或詞彙去定義,有可能單單被一張唱片或 CD 的專輯封面吸引,就拿起來試聽,每次總是在沒有過多的期待或主見的情況下發現另一位激起自己共鳴的表演者。」

推動音樂文化,沒有速成班

在與偉健的談話,可以明顯的感受到偉健對於推動音樂文化的那份真摯與執著,然而在專注於確實執行的同時,也可以從他越聊越起勁、及當他的角色變換為樂迷時,那份談音樂時興奮感,看到他童稚的一面。

從偉健提出堆動音樂文化的概念,就可以知曉他又深又紮實的功力是如何與他的熱情及願景所結合的:「只要與推動『文化』與『態度』有關的,就沒有速成班、也無法抄捷徑,只能是潛移默化的讓大眾去體會、去領略、再內化為自己身上的細胞與思想氣質,最後呼出來的氣息,也都有那樣的與氛圍。」

35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